《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08 16:26:4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知道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通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此处隐藏12032个字……因此在备课时,我先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课标中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公式。因此这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回忆它们的计算公式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学生在认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也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在讲解例4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的发现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4倍;再移动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引导学生发现正六边形的两条边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从而得到圆的周长介于圆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绕绳法和滚动法。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分别量出课前所准备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推导出已知直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加以练习。再告诉学生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周长,让学生在习题中推出已知半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整堂课,我除了对圆周率进行简单介绍外,其他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探索知识的主角,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